第三十七章 东瀛岛的变化(一)-《全球战国》
第(2/3)页
击发装置改善后,欧洲人又开始追求火枪的更大射程和精度:火绳枪和早期燧发枪都是滑膛枪,枪管里面是没有膛线的——射程近,精度低。于是就有了在枪膛里刻线进而提高射程和精度的线膛枪(来复枪)。
但是线膛枪的出现又带来新的问题:这个时代的步枪都是前装枪,子弹都是从枪管前部装进去的。为了保证子弹的射程,一般子弹的直径会稍稍比枪管大一点——如此才能保证火药被点燃后的气密性。
以前的滑膛枪,枪管是基本光滑的,子弹虽然稍微比枪管大一点,但是只要稍稍用力,还是可以把子弹比较轻松的送进枪膛的。但是枪膛里有了凹凸不平的膛线后问题就大了:半天不能把子弹送进去,打一枪要比滑膛枪花更多的时间。于是欧洲各国就在到底是要精度还是速度之间纠结痛苦了好多年。
这种问题在历史本位面一直到1823年,英国人借鉴印度当地土著的吹箭原理,提出了将子弹的外形由圆形改为锥形,并通过加装尾部膨胀材料达到密闭枪管气体的建议。然后还是利益关系的原因,这一建议又很奇葩的被英国的军方拒绝,最后反而在法国发扬光大。
1849年,法国人米尼按照英国人的创意,制造出来大名鼎鼎的米尼弹:子弹为圆锥形,直径比枪管小(塞进线膛枪也很轻松了),子弹底部有圆锥形空洞,事先用木塞堵住。击发点火后,木塞膨胀,使得枪管内气体不会泄露。由此解决了线膛枪的不足。
至此,前装火枪的速度、精度、射程、击发装置等等问题,均基本得到解决。前装枪至此发展到大成阶段。不过,巅峰的前装枪没能在战场上闯下多大的名头。因为,得益于冶金水平的提高,到了这个时候,后装枪已经问世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m1841。
以上这些知识,朱由栋大概知道一些:比如,他还是知道燧发枪的,也知道米尼弹的。但是米尼弹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抱歉,他不知道——他是医生加历史爱好者,不是军事爱好者。
而这些东西,日本的这位穿越者,现世名为德川竹千代的,全部知道。
因为,在穿越之前,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漫画家。
不要看不起漫画家,日本漫画界的竞争之激烈,不比起点上的残酷少上半点。
作为一名漫画家,除了基础的绘画手法和想象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打底。天朝的八零后大多都看过圣斗士星矢,应该能够在书里看出这部书的作者对希腊神话体系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九零后大多都看过火影忍者,谁敢说作者只有想象力而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零零后应该都看过进击的巨人,里面人类兵团的装备,虽然科幻,但也有很高的物理依据……
而这位穿越的漫画家,他擅长的本来就是军事漫画。画的都是反应日本****思想的战国时代、二战时代等大背景下的漫画(这种漫画在日本多得是,但是在国内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或许比不上真正的军事专家或者工科男,但是对军事科技的发展,其基本脉络还是清晰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