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五章 孙慎行的选择-《全球战国》


    第(2/3)页

    以软不拉几,完全没有立场著称的现任礼部尚书吴道南,在象征性的抗议后,同意了。

    而这边吴道南刚退一步,朱由栋马上跟上:大宗伯,本次会试的策论,由孤来出题。

    软软的道南再次象征性抗议后,也同意了。

    然后,当二月九日,会试第一场开考,孙传庭、宋应星、宋应升三人拿到考题后,这心一下子就稳了。

    当然,作为穿越者,朱由栋的考题和既往大明的策论题肯定不太一样。

    在这道策论里,他给出了大段的材料。列举华夏数千年来生产技术的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变化和影响。然后提出问题:若是有一种机械,能够提升织工的生产效率数十乃至数百倍,会让大明产生哪些变化,国家应该如何提前布局,来应对这些变化。

    ......

    当天晚上,这一次会试的主考官,时任礼部侍郎孙慎行巡查阅卷房的时候,惊讶的发现,今天居然没有一个考生交卷。

    普通考生当然是因为这会试科目顺序的变化,以及策论题目的新鲜而需要时间来思考、适应。至于得到朱由栋漏题的那三位,他们早就得了嘱咐:绝不能过早交卷!

    然后,以孙慎行为首的考官们,一直到了二月十一日的上午,才拿到了第一份考卷。

    无聊了两天的考官们顿时聚拢了过来,一起来围观本次会考的第一份答卷。

    考生姓名什么的当然已经被遮挡住了,考官们对这个也不感兴趣。但在他们阅读完了这里面的内容后,考官内部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因为这篇文章里,针对生产力的急速提升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把视线转向外面,让大明周边的藩属国成为大明的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

    答卷里描述的生产力急速提升带来的社会变化,倒是没有让考官们有多少抵触:大家都是老官僚了,如果真有这样的机器,由此引起的社会变化大家都能想到。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位考生的倾向有些问题啊。

    大明的士大夫不是我大清的犬儒,他们或许保守,但绝不封闭。或许观念陈旧,但绝不迂腐。所以,让其他国家的人去死,换来大明的舒服,他们基本是没有啥心理负担的。

    考官们争议的,乃是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如果这样做,就得用刀剑开路。这个,就是很大一部分考官不太喜欢的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