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来所在-《全球战国》
第(2/3)页
“蜀王叔,这次朕请你进京来,主要是两件事。”
“请皇上示下。”
“这第一呢,是想问问那个杂交水稻现在进行得如何了?”
“皇上。”朱至澍坐正了身体,认真的拱手:“臣受皇上委托,将厂公和大司空辛劳多年培育出来的稻种在成都平原进行了试种。试种期间,严格按照方山实验室的规矩,选择了成都附近最优质的一类稻种作为参照物。第一年,杂交一号的试验田,每亩亩产毛重350公斤,脱壳晒干后有263公斤。和对照田的毛重250公斤,脱壳晒干后只有175公斤比起来,优势极大。而且杂交一号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真真是神物一般的东西。
但是呢,第二年,臣用杂交一号在第一年产出的稻种直接种植后,十亩试验田,平均产量就直接下降了一成多,个别田亩甚至直接下降三成。第三年用第二年的种子种植,产量就下降到与对照田差不多的地步,有的田亩甚至还不如对照田了。”
“嗯。”虽然不是学农学的,但朱由栋也知道杂交水稻因为在表现出父系和母系的优势同时,也隐含着父系和母系的劣势。而自留种很容易就在第二代的时候,同时把两系的劣势表现出来:结果就是还不如普通稻种。
“朕知道了。那,蜀王叔,这样,朕的方山实验室是在北京。这地方能够用来做试验田和优质稻种培育基地的土地还是太少了。朕想把农业实验室放到成都。到时候,还请您多多关照。”
“臣领旨。皇上放心,蜀藩一定为了我大明百姓的口粮而竭尽全力。请皇上披个条子,臣待会就去方山实验室和那里的教授做好安排。然后臣在成都先划一万亩土地培育优质稻种。”
其实,在有了土豆玉米红薯这些美洲高产作物,以及未来东南亚大产粮区后。至少就目前来说,杂交水稻的研发问题并不是特别紧迫,只不过是未雨绸缪罢了。他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杂交水稻,找到一种抗寒的稻种,以便未来可以真正的开放东北的黑土地——对于这个时代的汉族人来说,不适合农耕的地方,就是打下来了也守不住。
所以,朱由栋对这个事情倒也不是特别着急。在朱至澍答应下来之后,自然就开了一个新话题。
“蜀王叔,朕知道蜀藩这些年在四川各种经营商业,利益牵扯极深。朕就是想问问,若是各宗藩都要出海就国的话,那蜀王叔是想先走还是后走?如果是先走,想去哪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