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零章 电学研究转向-《全球战国》
第(2/3)页
皇帝这话一出,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李之藻。
说起来,当年的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启在工部也是俗事缠身,杨廷筠具体负责方山学校和实验室的行政事务管理,真正投入科研的时间也很少。就李之藻还保持了当年的本色,其官职虽然是三品,但实际上他就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方山这边,电学的研究,就是他负责牵头的。
“皇上,当年经皇上点拨,臣等按照皇上的提示,做了相应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感应的存在。也明确了使用蒸汽机为动力进行发电的基本构想。但是,这电倒是发出来了,可如何保存,如何运送,如何使用,完全摸不到头绪。这些年来,反而因为实验的保护措施不当,出了一些事故。”
电,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他的存在,摩擦起电更是在公元前后被当时世界各文明国度的人民发现并且记录了下来。但是电学真正有了理论基础,还得到1600年,英王伊丽莎白的御医,大科学家吉尔伯特的名著《论磁学》的出版。
在这本书里,吉尔伯特确认,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大磁场,磁铁分两级,磁场和天空中雷电的产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认知,为电学上升为一种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708年,英国人沃尔提出理论:雷电是由地球磁场引导静电产生的。1746年,英国人莱顿根据沃尔的理论,发明了能够储存静电的莱顿瓶——这是电池的雏形。1748年,英国美洲殖民地的富兰克林也据此发明了避雷针。
1752年,富兰克林又做了一个著名的雷电夜放风筝的实验,证实了天空中的雷电和人类自己产生的静电是同一物质(这是极为危险的实验,切勿模仿)。
到了1799年,意大利人伏打证明了多种金属的电压系列——即,不同金属传导电,其形成的电压是有差距的。电就此有了正电和负电的区分。然后他又根据不同金属之间的电压差发明了大名鼎鼎的伏打电池。电,从此以后是真正可以由人自行制造、储存并且使用的了。
有了伏打电池做基础,电学理论的发展才进入了快车道。
1820年,安培定律诞生,电流有了基本单位。
1826年,欧姆定律诞生,电阻有了单位,电路的铺设有了基础。
1831年,第一台电报机在俄罗斯诞生。同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电力能够得以实用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1832年,第一台基于电磁感应理论制造的发电机诞生。
1834年,第一台电动机在俄罗斯诞生。
1837年,五针式电报机投入实用,有线电报诞生。同年,莫尔斯电码诞生。
1851年,第一条链接英法的海底电缆投入使用。
1860年,炭丝灯泡诞生,之后爱迪生持续将其进行改良,电灯实用性不断提高。各国科学家前赴后继,到了1932年,日本人发明了双螺旋钨丝灯泡——这是世界各国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灯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