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四章 大明朝的家底-《全球战国》


    第(2/3)页

    看到下面的官员们把注意力转过来后,温体仁继续道:“自二十多年前今上开蒙,本官到皇上身边做事开始。这么多年来,皇上做事,从来不会单凭一时喜好。或许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不被世人所了解。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有哪一个不拜服于皇上的高瞻远瞩?”

    “温相说的极是。”

    “所以啊,皇上要举国之力攻打印度,这其中必有深意。我等做臣子的,虽然一时不理解,但身为臣子,总要按照皇上的旨意办事。本官的意思,我们还是先按照皇上的要求重做计划,但在计划中应当说明执行皇上要求的困难。把这些东西交上去后,由皇上进行圣断,这才是做臣子的态度。”

    “……温相教训得是,下官等明白了。”

    “好,那咱们今天首先的事情,是按照皇上的意思重做计划。那个,大司徒,打仗得先问钱,你那里的钱够么?”

    曹三喜站了起来:“各位,你们都知道去年我大明开始实行官绅一体纳粮,这田赋自然是猛涨了。去年,财政部一共接到税务总局和银行交过来的资金是两亿九千万上下。这其中,一成半是官员俸禄和办公经费,两成是军费,一成是各种重大工程的建设费、已经建成的公共工程的维持费,一成是海外购粮转款,两成半花在了教育和医疗上。半成是金花银,半成科研经费,半成的储备粮食基金以及赈灾什么的……总之,去年朝廷是有结余的,不过只有区区的半成,也就是一千四百五十万左右。事实上,枢密院先前做的那个作战计划,就是按照每年额外支出一千万来做的。这要是每年新增三千万军费,那没的说,若是不在前面的支出上砍掉一部分,那每年都得有一千多万的赤字。”

    “嗯,这钱看来是不够了,大司农,你那里呢?粮食可够?”

    “回温相的话,去年,我大明本土的耕地面积达到了10.5亿亩,但受小冰河气候的影响,受灾耕地达到了2.9亿亩,这其中,完全绝收的土地就有1.32亿亩。经过农业部的测算,去年我大明本土实际粮食产量,按照水稻为1,小麦为0.9,黍米为0.7,豆类为0.7,土豆为0.6……这么折算下来,约莫是18.4亿石。按照我大明本土现有的1.8亿人口计算,人均拥有口粮是10石。

    粗略一看,每人每年可以分到600公斤粮食,是怎么都够吃了。但事实上这个数字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些粮食在收获、脱壳、晒干、转运途中有损耗,部分粮食还要拿去酿酒,部分要留种。再加上朝廷虽然不直接征收粮食为田赋,但田赋事实上是存在的。另外还有粮商的利润……事实上,农业部去年花费了近三千万银元,向周边藩国购入了六千多万石粮食,才保证了全国粮价的平稳。

    若是朝廷要动员数十万大军远征,没的说,要么财政部增加拨款,方便我们收购更多的粮食,要么,就启动战略储备粮,否则,粮价必然上涨。”

    “嗯。”沉默的点点头,温体仁又转向枢密院:“枢相,三十万大军一动,国内就没有野战军了吧?”

    “正是如此。”麻承诏起身:“各位,最近十年来,陆军只有三十万常备军,若是按照皇上的意思出动三十万大军远征,那国家有野战能力的陆军就要全部出动。可是,我大明的五十万武警部队目前还处于组建期,去年才刚刚建成十二万左右。这点力量,是无法保证国内稳定的。要知道,现在光是在新疆、蒙古、雪区、南洋四个地方,枢密院就放了六个师,九万人呐!先前枢密院和国防部做的十万远征军计划,是把除了近卫师以外,能够抽调的机动部队全部抽干了的!”

    “所以,如果要发动三十万大军远征,陆军肯定是要在组建新的师是吧?”

    “正是如此。”

    “好,那劳烦枢密院和国防部测算一下,如果要新组建十个陆军师,这军费要上涨多少。”

    “此事不难,本官现在就可以告诉温相。一个满员齐装的陆军师,官兵俸禄,训练消耗,食品服装等,一年的开销基本稳定在八十万元上下。十个陆军师,朝廷每年增加开支八百万。但,这只是和平时期的价格。真要打起仗来,军火的消耗,阵亡将士的抚恤,伤员的安置,那个就可能一百万甚至一百五十万都打不住了。”

    “海军呢?俞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