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一章 欧洲人撤退了-《全球战国》
第(2/3)页
陆军拿出部分自己的军粮? 招募了大量的暹罗百姓开工建设湄南河河堤。并且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将要对下游曼谷地区进行水攻的消息传了出去。
在暹罗这个一年水稻三熟的地方,自罗闍浮屠上位以来,这个地方的人民已经有三十多年,近两代人不知道饥荒是什么东西了。所以在前些时候? 欧盟联军如蝗虫过境,搜刮走了沿途所有粮食后。这些地方的暹罗人顿时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经历过饥荒的老人已经不多了啊? 这饥荒突然出现,各地百姓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自救。
这时候大明的军方站了出来? 告诉大家我们有粮食,但是呢? 为了拿到这些粮食? 你们得给我们干活——一时之间? 从者云集:不求吃好,只求吃饱!
在上工过程中,人们隐隐约约的听到是要修筑拦河水坝以淹杀盘踞湄南河出海口的欧洲白皮?嗨!早该如此了,这些白皮抢了我们的粮食,活该被冲进大海淹死。至于说这样的水攻也可能导致下游的同胞受灾?哼,我们暹罗人虽然不知道死道友不死贫道这话,但在要么死我自己,要么死别人的这个选项上,我们还是知道该如何选择的。
基建狂魔是汉人的种族天赋。虽说现在工地上的工人绝大多数都是暹罗人,但是在明军随军工程技术人员的指挥下,整个湄南河河堤建筑过程还是迅速的开动了起来。其浩大的工程场面,在把明军有意放近观看的欧盟斥候吓得肝胆俱裂的同时,也迫使古斯塔夫等人迅速的下定了转移的决心。
要转移,就涉及到转移到哪里的问题。在这方面,古斯塔夫其实可选择的并不多。
向北,那就不必考虑了,正面有足足六十万大军压在自己头顶啊。中欧交战这么多次,双方都对对方的战斗力很是清楚:基本上,在兵力相等,双方指挥官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公平的进行野战的话,彼此的战损都差不多。所以,四十万对六十万,依托工事防守是可以的,但进攻本方真的打不过。
向南去占领诸如后世印度尼西亚的各个大岛?那没有意义。因为这个位面,一方面是这些岛屿人不够多,完全没有工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地方是边角地带,即便占领了,也无法达成瓦解中国朝贡体系的战略目的。
再说了,从远征印度算起,古斯塔夫麾下的士兵已经远征多年了。虽说这些家伙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获得的财富越多,士兵们也就越来越惜命:若是自己死在这里,自己的老婆带着自己拿命挣来的钱嫁给另一个男人,这种画面想想都觉得酸爽。
所以,必须回撤印度,在那里休养生息后,重新在缅甸登陆:从印度到缅甸就很近了,本方海军的后勤保障将会变得充沛而安全。而缅甸的旁边就是暹罗——只要占领这两块地方,再加上海军在南中国海的驰骋,中国的宗藩体系迟早都会土崩瓦解。如此,菲利普陛下的战略目标才算是达成了第一步。
因此,在八月底,加西亚少将率领大量的运输舰抵达曼谷后,古斯塔夫毫不犹豫的率领主力开始撤退了。
当然,主力撤退,必须要留下断后部队。而这支断后部队,很有可能就此永远的回不去了。
第(2/3)页